象山縣馬灘村灘塗上,一名村民騎著“海馬”撿牡蠣。象山縣石浦鎮東門漁村,一處加工海產品的小工廠內,一名工人將分揀的帶魚推入冰庫。象山縣郊外海邊,一名漁民開著三輪車拉運養殖牡蠣的工具。象山縣馬灘村灘塗上,婦女準備划船給養殖場里的丈夫送午飯。村民在灘塗上撿來的野生牡蠣。馬灘村一家餐館,廚師在加工海鮮。紅燒望潮是象山的一道名菜。
  對於生活在浙江象山沿海的漁民來說,大海就是田地,在海上作業叫做“討海”。象山,海岸線長達924.67公里,占浙江省海岸線的六分之一,灘塗平展,港灣眾多,淺海、岩礁、沙灘、泥灘兼具,這些全都是漁民眼中的生計。數十個平緩的大小沙灘,不粘不陷,“潮來一排雪,潮去一片金”。漁民與大海之間的關係和農民與土地不同,其中的順從和利用,有對自然規律的把握,也有風雨飄搖中的風險。
  ■ 生靈
  望潮和海底鴛鴦
  在象山認識了五花八門的海鮮。望潮看起來很像八爪魚,一個頭,八隻腳,每個腳上都有很多吸盤,在泥塗上跑起來飛快,它的肉質鮮嫩。紅燒望潮是象山的一道名菜。
  望潮棲身的洞穴較深,而且有幾個逃生通道,很難捉到。有經驗的漁民能夠根據望潮洞上水的清濁來判斷它藏在哪個洞里,一般水較清的是實洞,水渾濁的是假洞。在捕捉之前用腳猛插洞後側阻斷後路,迅速抓住。當地餐館十塊錢收一條望潮。上了歲數的村民會去趕小海捉望潮,運氣好的話,也能賺點零花錢。
  一到冬天,海水溫度低,望潮怕冷,不敢出來覓食,只好吃自己的腳。當地人說,“八月望潮肥如雞,冬季望潮只剩蒂。”來年春天它又會長出八條帶吸盤的腳。
  鱟的形狀更奇特,海邊的孩子抓回來養著,各種大小的鱟,爬起來像開動坦克。凡是見到的,都是一對一對的,有人叫它“海底鴛鴦”。趕海時,外行人揀到一隻就走,不知道更大的還在下麵呢,陰盛陽衰,一般是雌的大雄的小,這是鱟的一大奇特之處。
  ■ 生息
  划著小船去“海門”
  站在象山灣馬灘村的灘塗邊,遠遠地看到灘塗和大海相連的遠處有圍網,在島礁之間,島礁與陸地之間,形成了多道潮水漲退進出的水道,當地人叫它“海門”。這些海門,除了留作船進出的航道外,都可以攔門扦網,堵捕魚蝦,這種捕魚方式也叫“攔門”,和養殖也有關係。
  馬灘村臨海,有不少養殖戶,主要養殖鱸魚和海帶。鱸魚需要投食,一周一次。養殖海帶和牡蠣一樣,需要打樁,而且必須扎實,不然風浪太大會隨風浪飄散。初冬時節,打樁需要從早上乾到下午,一般都是家裡的男主人外加幾個幫工,婦女們趕完小海之後回家做飯、然後划船去送飯。這一天的午飯很豐盛,啤酒、香煙、梭子蟹、燉肉……慢慢向海的深處划去。雖然養殖的收入還好,但是風險也大,颱風登陸的日子最讓人揪心。
  長眼睛的漁船
  一隻眼睛緊緊關註著天,能知風雲變幻,另一隻眼睛緊緊關註著海,洞悉浪濤變化和海裡魚群的動向——這不僅是石浦老街的展館里能夠看到的漁船模型,也是港灣里停泊的現代漁船上能捕捉到的影子。被當地人反覆提及的大馬力鋼製漁輪,船身弧線流暢,在大海上可以乘風破浪;船頭處形成的犄角兩側如同閃爍著精敏的眼睛。在象山灣一帶,當地特有的漁船猶如一條大魚,船頭兩側都有眼睛。
  漁船有了眼睛後,才更有靈氣。研究漁文化的酈偉山解釋:在打造一艘漁船的時候,漁船眼睛黑白有陰陽協調之意,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,用五色彩條扎在銀釘上,每隻船眼睛上鑲入一枚銀元。坐頭把椅的造船師傅,才有資格用銀釘將船眼睛釘在船頭兩側。要釘得不高也不低,不前也不後,兩邊對稱。在鞭炮聲、鑼鼓聲中,船主親手把“封眼”的紅布或紅紙,利索地揭去,這就是“啟眼”。
  新的漁船下水,從此開始在大海上的作業。漁船“赴水”諧音“富庶”,以求吉利。當地人習慣稱為“紅旗船”,船上飄揚著紅旗。船主站立在船頭,把供請過的饅頭,分給造船師傅。那是一種暄軟甜糯的發麵饅頭,喜慶之事都會用到它們。石浦老街上也有專門製作喜粑的小店,在饅頭上點上紅喜字。
  在一片吶喊聲中,新船如蛟龍出海,掀起千萬朵白色的浪花。船到海中豎起桅桿,威風凜凜,船眼睛光芒四射,捕捉大海裡變幻不定的訊息。停靠在港灣附近的還有燈光罩網漁輪,光芒專門用來吸引聚集喜光的魚群。
  潮水和魚類的脾性
  靠海吃海,對海和魚的脾氣都要熟稔,對漁汛要瞭如指掌,如大黃魚、鯧魚、鯔魚等的產卵期在每年的2-4月,帶魚在11-12月間。魚類產卵都有一個洄游過程,類似於動物的遷徙,這也是最佳的捕魚時節。象山當地漁民的說法叫“抲洋山”,抲來的魚質量高。漁民就靠這個時間段,如果失去汛期就會耽誤一年。
  潮水根據月亮的引力而運動,每個農曆月份有兩個大水潮和兩個小水潮,“初三潮十八水”。潮水的漲落非常有規律,每24個小時,也就是一天一夜均有兩個漲潮和兩個退潮,12個小時一漲一落。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,如果船在大海裡看不到潮水漲落的痕跡,怎麼辨別?漁民有兩個辦法,晚上看月亮的高度,另一個是按照24小時類推。
  大海裡並不只有潮漲與潮落,潮漲潮落之間也有無數的機會。當地漁民說,潮水像是磨麵粉一樣,向四個方向轉動。“抲洋山”是個技術活,網的高低要與魚群的深淺密切配合,什麼時候是起網的最佳時間,會不會碰上暗礁,會不會與相鄰的漁船網具發生糾葛等等。
  有的魚類喜光。在當地聽到的有關帶魚的傳統捕撈方式讓人印象深刻。帶魚喜歡吃同類的新鮮魚肉,垂直洄游,陽光強烈往上游,黑暗時在海底游,所以當地有“釣帶魚”的說法。做的釣鉤在白天陽光下放在上層海水裡,黑夜放到海底,用新鮮的帶魚肉做誘餌,引帶魚上鉤,據說有時一個釣鉤就能釣上好幾條帶魚。
  被牡蠣和水草吸附的船身
  漁船密集,於是東門漁港附近相關的產業就包括修補漁船。過去,漁船在海上作業,底部浸在海水裡,時間一長,船底就長滿了水苔、藤壺、牡蠣,不但船速減慢,船板還容易腐爛。為此漁民每年除了要用火烤船外,還用蠣灰把船刷白,讓船蛆和水生物難以附生,這樣就有了“白底船”的稱號。
  現代的大馬力鋼製漁輪雖然有著木船不可比擬的耐用性,但是大海的侵蝕和它的饋贈一樣力量強大,船身維護保養依然是重要的一環。不少船隻被拉上岸修補,遠遠望去就像擱淺在灘塗上的大魚。被拖曳上岸的漁船船身上有很多牡蠣吸附留下的痕跡,退潮之後的堤岸邊、石柱上、木樁上也都是這個生命力強大的物種留下的斑斑點點。當地人說,一種叫做“互花米草”的水草更是不斷侵蝕象山灣一帶的灘塗。這種來自異域的物種,有著極為強韌的根莖,當年引進是為了保護堤岸,可是它的種子隨風飄蕩繁殖,水草面積不斷擴大,要鏟除它已不容易,這幾年漸有成災的趨勢。
  互花米草——現在當地漁民有的叫它“殺人草”——在灘塗邊編織了一片巨大的網絡。在象山牆頭鎮,水草蔓延在初冬的淺灘上。淺灘上頭是S19高速公路,和象山港大橋連接,也拉近了這個浙東小城和寧波的交通距離——之前象山人走高速需要繞道附近的寧海縣,象山港大橋的修通直接將象山納入了寧波半小時經濟圈。
  牡蠣在橡膠條上集結
  S19高速公路在牆頭鎮環島下是一片和陸地相連的淺灘。韓大初養殖牡蠣已近40年,試過各種方法,木頭、水泥柱,這幾年用的養殖載體是橡膠條,裁剪的輪胎。這一帶的手工製造發達,附近的台州已經有類似的產業,專門出售用於養殖牡蠣的輪胎條。
  “阿拉當然知道哪裡有牡蠣苗,一看那片海,阿拉就知道嘛。”雖說是養殖牡蠣,但無論育苗還是後來的生長期都是“完全原生態的”。一般是夏至過後的半個月育苗,夏天是苗子培育期。韓大初也說不清為什麼他知道哪片海域有牡蠣苗,反正他就是知道。排成隊的橡膠條,一溜一般70米長,其中又有300多根小橡膠條纏繞在上面,夏至過後將橡膠條放入某一片海域,小牡蠣就會自動集結在上面。
  初冬時節,正是牡蠣生長的關鍵時刻。韓大初正準備將橡膠條上的牡蠣苗,用木筏運到附近的近海一帶去。這是一個辛苦活兒。“牡蠣養殖必須要打樁,弄浮標,在水深1.5米左右的地方生長,需要接收到陽光,如果在1.5米以下,牡蠣就死啦死啦。”韓大初說話的聲音特別響亮而急促。這似乎是海邊漁民一貫的風格,海上總是很空曠,風浪又總是不等人的。他擺擺手說:“阿拉沒有時間跟你們說。”他每天都很忙,忙著育苗,忙著纏繞橡皮條,忙著打樁。
  牡蠣從育苗到最後長成需要兩年,所以近海邊養殖牡蠣就是周而複始,岸邊的橡膠條和泡沫浮標都很多,浮標上也都集結了很多牡蠣,需要不斷清理,不然收割牡蠣時容易把手弄傷,也影響浮標的使用壽命。韓大初算了一筆賬,雖然不用投食,但是工具和人工的成本還是很高的,特別是人工,需要請不少人撬牡蠣,一般一天300塊。這些天,他已經在岸邊搭好了棚子,正月牡蠣收穫的時候就在裡面撬牡蠣。棚子擋不了什麼風,當地很多人都不太願意乾這個活了。
  冬季到海灘去撬牡蠣
  象山人韓善武回想自己年少時,在近海港灣的灘塗上,凡是被海水淹沒過且有石頭的地方,都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牡蠣。每年霜降節氣一過,天氣逐漸變冷,牡蠣肉質還很肥壯。這時候生活在海邊一帶的農婦就會趁著冬閑,成群結隊到海邊撬牡蠣。牡蠣有兩種,一種叫做“燈盞窩蠣”,外形像是點清油燈的燈盞窩一樣凹下去,肉質肥美;另一種叫“麥固蠣”,外殼扁平單薄,肉質瘦。一般人都專揀“燈盞窩蠣”撬,稍大的“麥固蠣”也撬一些。
  去海灘撬蠣,一般要帶三樣工具:一個毛竹編織的竹籃,一隻盛蠣黃的甑頭,一把蠣刀。蠣刀也不一樣,一頭敲尖另一頭敲成彎形,頂部是刀口。牡蠣的貝殼很堅硬,但卻長有嘴巴,所以撬蠣要講究技巧。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蠣的嘴巴在蠣外殼的哪個位置,從蠣嘴入手,很快就能把蠣殼撬開。
  剛開始撬蠣的,不知道蠣嘴長在什麼地方,任憑怎麼用力,也挖不開蠣殼,除非把整個蠣殼完全敲碎。撬開蠣嘴後,蠣黃上下有兩粒附在蠣殼上的肉墩,用蠣刀把肉墩慢慢割下來。撬蠣大多都在寒冷的冬季,這個時候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,呼呼吹來的西北風像刀子一樣刮在人的臉上、手上,不小心手指還會被蠣殼割破,有時候鮮血流得都感覺不到痛。
  車避嶴鎮馬灘村,被稱為象山的北部黃金海灘,山海相連。王師傅凌晨四點就開始來“趕小海”。灘塗上的收穫也很豐厚,臨到中午,他已經收穫了幾隻“望潮”、幾條彈跳魚和一堆牡蠣。潮漲潮落,特別是每逢農曆初一、十五前後幾天大水潮時節,趕小海的漁民更多。來到潮退後的灘塗上尋覓,捕魚捉蟹,牡蠣也是重要的內容。這是野生牡蠣,賣的價格更好,今年一斤蠣黃是三十五元。
  趕小海要隨時註意潮水的變化,遠遠地盯著灘塗看。灘塗上有各種窸窸窣窣的動靜,就像是在呼吸。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曹燕
  本版攝影/新京報記者 秦斌  (原標題:牡蠣在灘塗上集結呼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l44kltl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